抚顺石化公司化工塑料厂主体厂一年来成功分流了1200余人,改革了用工制度、分配制度,迈出了减亏的第一步———
拥有2062名职工的抚顺石化公司化工塑料厂主体厂,一年来分流了1200余人,还减少了680多名由职工子弟组成的集体劳务工,使在主体厂干活的人数从2742人锐减到824人,分流力度达70%,但分流中没有发生一起影响生产的事件,也没有一人上访。
化工塑料厂分流力度这么大,却能如此平稳,在中国石化总公司减员增效工作会上引起较大震动,受到普遍好评,对推动整个总公司减员增效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。
当初该厂面临分流时,也曾山雨欲来风满楼。得知只留约800人后,厂领导班子有分歧,职工更是想不通。
但厂长马力明白,企业不减员就没有出路。该厂自1992年开始亏损后,没钱总是向抚顺石化公司要,1996年抚顺石化公司生产经营也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,该厂只得自己想办法解决职工饭碗问题,但都因缺乏资金不能兑现,至1996年底该厂已累计亏损1.3亿元,万般无奈,只得选择减人增效的路子。
如今,不仅企业实现了减人增效,干群关系也很融洽。他们是靠什么做到了平稳分流?
一年的改革实践提供了答案:上级的支持是前提。在上级支持下,关键靠领导干部的牺牲精神,这是得到广大职工信任、战胜一切困难的基础。其次还要靠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,这是使改革得到广大职工理解、积极转变观念的基础;靠敢抓敢管、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,这是顺利减人的必要条件;靠关心群众疾苦、及时解决分流进程中的问题,这是动员群众积极参与改革的保证。
化工塑料厂党委书记姜殿甲认为:“减人增效是一场革命,随着形势发展,很可能减到自己头上,必须做好充分思想准备,带头身体力行。如果领导班子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牺牲精神,减人增效只能是一句空话。”
他们制定了“先领导后群众、先机关后基层、先干部后群众”的分流原则。在上级公司主持下,经群众评议、组织考核,1名厂级干部落聘。接着,21名中层干部相继被免职,52名一般干部因岗位调整被送到劳务市场,26名以工代干人员全部下岗。有的减员增效领导小组成员也落了聘,他说:“我是按自己设计的减人增效方案,把自己的岗位减没了。”
精简机构也是先从领导身边做起。厂办公室原有40人,精减了16人。现在全厂只有2名打字员,还要负责清扫办公室、接待客人。小车班9名司机只留了4名,每天负责厂内24小时用车。
在待遇上领导和群众同甘共苦。厂里确定减人增效初期工资只保70%。厂领导班子提前一个月带头拿70%的工资。他们取消了厂领导小食堂。厂领导加班没有任何补助。在厂劳务市场,落聘的原厂级领导、中层干部都和职工拿同样的待岗工资。树脂厂由于市场原因全厂停产,领导干部带头放假回家,钱不多得,还要到职工家中做思想工作。
清退农民工后,30名中层干部带着200多名下岗职工在原来农民工的岗位上实打实地干了一个多月,从此,这200多下岗职工再也不说“这是农民工干的活”了,在这再就业的岗位上一直干了下来。
领导干部的身体力行,使广大职工对分流心服口服。
与此同时,全厂召开各种会议讲形势、讲厂情,领导班子成员深入车间班组和职工沟通感情、谈心,向职工讲明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和企业不分流就没出路的现状,帮助广大职工转变观念。一次公司经理张新志带领公司领导班子到厂里和职工谈形势,长达5个小时,使职工初步改变了“坚决不能下岗”的传统观念。厂领导几乎和所有落聘干部都反复谈过话,帮助他们心情舒畅地当一名普通职工。
在具体操作上,他们敢抓敢管、措施得力。他们认为,领导班子对减人增效认识必须统一,态度要坚决,要敢抓敢管。减人标准要公开,程序要稳妥,但操作必须快刀斩乱麻,才能减少人情风干扰。在决定将厂办9名小车司机减去5人后,他们连夜出题,第二天考试,同时测评机关和基层的意见,考试当天下午,成绩和测评结果较差的5名司机就到劳务市场报到。他们对歪风邪气也毫不手软,对20多名长期旷工、工作失职、违反厂规厂纪的人,分别给予除名、解除劳动合同、行政警告等处分。
而他们对下岗职工处处关心,考虑周全。厂长马力说:“职工落聘下岗等于丢掉了饭碗,领导必须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,为群众办实事,才能得到群众的理解支持,才能推动改革向前发展。”他们制定实施了鼓励分流的优惠政策,比如,提供场地、提供启动资金和减免租金;视不同情况,对每名下岗职工每月至少提供200元生活费,以解除后顾之忧。他们想方设法开辟就业门路,目前,全厂除了长期生病、休长假、脱产学习的200多人和一些调出、干个体的职工外,其余所有下岗职工都已实现再就业。他们还建立了下岗职工走访日制度,厂级干部每逢节假日和每季度都要走访一遍下岗职工,帮助他们解决困难。现在,全厂再就业职工的生活得到有力保障,有的比再就业前还有所提高。
下岗分流使化工塑料厂改革了计划经济下的用工制度、分配制度,开辟了新的就业门路,迈出了减亏的第一步。今年,他们满怀信心地准备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。